课件
你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 正文

安徽省化工行业从业人员现状与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

作者:信息管理 发表时间:2009-04-11

 

安徽省化工行业从业人员现状与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

安徽化工学校    开俊

(246005)

一、    安徽省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石油和化学工业属于安徽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经数十年的发展,安徽蚌埠丰原集团的柠檬酸,合肥四方集团的三聚磷酸钠、三聚氰铵,蚌埠八一化工集团的邻硝基氯苯、对硝基氯苯,铜陵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磷酸二铵,蚌埠海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邻氨基苯甲醚、对氨基苯甲醚系列、安徽凤阳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的酸性染料及媒介染料,安庆曙光化工有限公司的氰化钠等数十种化工产品产量均居国内前列。同时,安庆的原油加工,淮南的煤化工,淮北及怀远的盐化工等也形成规模,无机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等化工产业架构初步显现。从全省范围来看,包括化肥、农药、染料、纯碱、硫酸、合成橡胶等化工综合生产的能力明显提升。  
    “十、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将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重点发展石油和天然气、乙烯、合成树脂、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大力发展农用化学品和子午线轮胎等产品。

依据国家工业结构的总体调整思路,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积极发展深加工产品,加速淘汰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制品,积极发展可降解农用薄膜、大力开发无毒、无公害包装塑料、工程塑料、塑料合金等新材料。调整农用化学品品种结构,提高高浓度、多元复合肥比重,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和新剂型,大力发展除草剂、杀菌剂和生物农药。发展天然、高效日用化工原料,优化、扩大洗涤用品生产,开发香精香料和化妆用品,重点发展有机硅、聚氨脂、涂料、助剂、添加剂等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现有企业和产品向高附加值、集约化和高加工度方向演进,有重点地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全面提高工业素质。

二、    化工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为收集行业内各类不同所有制企业生产状况和人力资源结构,了解化工行业用人实际需求情况,掌握职业技术教育在层次结构、数量、质量等方面满足行业就业岗位需求的程度,判断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校与企业全方位的合作。根据教育部及全国化工职业教育学会的统一安排,在安徽省石油化工行业协会的支持下,我们对安徽省化工部分企业的现状做了一次抽样调研。本次课题调研,涉及安徽省化工行业中的国有、股份制和民营三类不同所有制企业,抽样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企业抽样调研情况汇总表:

受访从业人员学历分布

大学本科

(22.22%)

专科(含高职)

(11.11%)

中等职业学校

(61.11%)

其他

(5.55%)

受访从业人员接受学校教育之外的技术培训情况

接受过

(33.33%)

未接受

(66.66%)

受访从业人员从事的工作与就业前所学的专业对口情况

基本对口

(83.33%)

不对口

(16.66%)

受访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情 况

工程师

(11.11%)

助理工程师

(22.22%)

技术员

(16.66%)

中级技工

(5.55%)

非技术工

(27.77%)

其他

(16.66%)

企业认为

影响企业发展最主要因素

缺乏技术人员

(60%)

缺乏技术工人

(80%)

缺乏管理人员

(40%)

其他

(20%)

企业内部自办技术院校

()

(100%)

企业内部自办培训中心

(40%)

(60%)

企业是否根据国家规定按比例提取教育培训费

(40%)

(60%)

企业参与学校

董事会意向

非常愿意

(40%)

愿意

(20%)

基本愿意

(0%)

不太愿意

(40%)

非常不愿意

(0%)

企业参与开发

相关专业课程意向

非常愿意

(60%)

愿意

(0%)

基本愿意

(40%)

不太愿意

(0%)

非常不愿意

(0%)

企业为学生

提供实习机会意向

非常愿意

(40%)

愿意

(20%)

基本愿意

(0%)

不太愿意

(40%)

非常不愿意

(0%)

企业为学校

提供教学设备意向

非常愿意

(40%)

愿意

(20%)

基本愿意

(0%)

不太愿意

(40%)

非常不愿意

(0%)

企业为学校

提供兼职教师意向

非常愿意

(60%)

愿意

(0%)

基本愿意

(0%)

不太愿意

(0%)

非常不愿意

(40%)

由上述汇总情况来看,从业人员主要呈现以下情况:

1、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偏低

通过对抽样的几个企业部分职工调研及访谈情况分析,总体而言,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从业人员以具有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员为主体,以配合调研工作的企业职工为例,参与人员中具有高等学历人员仅为22%,企业中绝大多数从业人员人员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知识老化、技能匮乏状况十分严重。民营企业的情况更差,在岗操作的一线人员中许多人为当地的征地民工,文化素质与专业知识都极其缺乏。而在发达国家(如日本),从业人员中接受过高中教育水平人员占52.8%,初中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只占18.3%,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占28.3%。与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从整体上看,差距较大。

2、一线岗位技术工人和应用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随着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以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化工行业已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之一,行业的发展对一线工程技术岗位中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需要大量掌握新科技、新知识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否则,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发展将成空谈。但受经济转轨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各企业近年来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短缺情况严重,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极为缺乏,高级工以上人才严重供不应求,难以满足化工行业发展的需求。

3、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

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已远远大于其他因素,实现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必须具有一支专业技术队伍。但从行业现有人员来看,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水平,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远不能适应与形势发展需要。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人员总数比例甚少,新近毕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创新能力和技能迁移能力方面也相对缺乏。仅从各企业抽调参与调研的人员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人员仅占22.22%,这同日本的大学本科学历占从业人员50%,同上海地区的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人员26.5%相比,差距较大。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无法满足在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对人力资源的需要,也不利于科技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4、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

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是国际社会共同的稀缺人才。目前,上海地区高级人才与人口的比重为0.51%,已远低于美国的1.64%,日本的4.97%,新加坡的1.56%,德国的2.47%。而此次调研情况表明:我省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在各化工企业中更是凤毛麟角,高级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甚微,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十分有限,科学管理、综合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不强。解决高层次顶尖人才稀缺的矛盾,已成当务之急。

5、企业技术人员后备梯队多未形成

企业要发展,一靠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二靠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三靠企业人才的综合实力。从发展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在专业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将呈多元化趋势,同时更要求企业构筑一支能支持企业连续发展的技术梯队,高、中、初级技术人才应协调,应着眼未来,考虑延续性。但抽样调研表明,各企业的技术后备梯队建设严重滞后,多数企业决策层也未将人才梯队建设与企业发展置于等同位置考虑。

三、行业从业人员现状与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

化工行业在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是对从业人员人员要求的提高。通过抽样调研,已从上述5个方面可基本反映出行业内从业人员基本现状,也可基本确定目前从业人员人员现状与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

1.企业日益增长的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有限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供给之间存在有较大的差距。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行业已全面走出复苏期,步入高速发展阶段。规模的扩张和从业人员的更新,对人才需求量提出了较大的要求,但目前职业技术院校所能提供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远不能满足需求。

2.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性要求与普通院校所提供的毕业生具备的知识能力有差距。目前从学校毕业的从业人员基本受到的是较为传统的学科式教育,知识面相对较窄。但这种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很难再适应企业发展对人员的要求,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 3.企业要求从业人员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以便适应企业在发展中的将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甚至困境。但总体来说,目前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另外,新近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工作态度、沟通能力、文化基础等素能结构方面都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有为数不少的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在择业观和就业观上尚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缺乏爱岗敬业、勤恳务实的精神,不少毕业生身上存在“眼高手低”和“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的现象。 4.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实质性联合较少。企业更关注的是当前的产品、市场和企业的盈利,在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参与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为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参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方面热情不高,使得职业技术学校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上存在一定差距。 5.企业对从业人员在专业上的发展性需求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专业上适应性存在差距。技术的更新和产业发展,使得旧的工艺技术和材料不断被淘汰,新的生产工艺、新的生产设备不断推出,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人员具备较好的继续学习能力和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但总体来说,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基础较差、底子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欠缺,综合素质偏低,且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思维禁锢,对专业发展的适应性较差,进行自我学习、提高和进行技术重组的能力较低,继续学习能力偏弱。

 

四、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徽化工职业教育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化工职业教育已形成专业门类齐全教育体系架构,教育层次也已覆盖高职、中专和技工教育,每年可向社会提供数千名化工类职业技术从业人员,具备一定规模。但从客观意义上来说,行业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也未完全适应,教育结构也未完全合理,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发展速度较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行业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

     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经济发展规模与建设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职业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形式、专业设置必须根据地方经济情况来规划。但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在发展中,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并未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造成所培养出来的人无用武之地,形成人才过剩、积压、改行,职业教育在一定区域和一定程度上受阻。

2.劳动准入制度落实不能到位

虽然对实施劳动准入制度的呼声已久,但由于种种原因,劳动准入制度不能落实到位,一些企业在用工问题上,更多的是从眼前利益出发,为降低用工成本,聘用农民工而不是经过学校培训的毕业生,使大量文化素质低的工人无证上岗,客观上造成一些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出口在本地相对受限。

3.职业教育在专业及课程设置改革滞后

行业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专业面过窄,专业设置与实际相脱节。课程设置的改革也滞后于现实需要,未脱离传统的专科模式,职业教育中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综合化不够。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随意性。教学计划中虽规定了实践环节不少于40%的学时比例,但由于对实训教学的认识与经验的不足,更由于实际教学经费投入的限制,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4.职业教育数量扩张但内涵存在缩水情况

    职业教育经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大的职业教育网络,但因一段时期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被一些地方简单理解成了扩大职校规模,忽视了与地方经济的联系。多头办学、重复办学、发展无规划、追求小而全、规模效益差、培养无特色等情况严重。教学质量下滑,所培养的毕业生某种程度上难以得到社会认可,“人才”相对过剩,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

5.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陈旧

现有的职业教育更多地沿袭了成人学历教育的模式,还存在着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业务,轻思想;重功利、轻素质的现象。在培养模式上过多地照搬国外职业教育样式,过分注重北美CBE 、德国双元制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的示范作用,忽略走适合我国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改革之路,结果形成了国外成功教育模式成为发展自己职业教育的羁绊。

6.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育布局设置不尽合理

就省内化工行业来说,目前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来进行,化工类高等技师学院和技师学校尚无建制,培养模式相对单一,企业生产一线急需的操作型技师难以满足需求。

7. 校企之间缺乏实质性合作

从抽样调研情况来看,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多流于形式,实质性联合较少。企业更关注的是当前的产品和市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关注较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对学校提出的概念性、宏观性意见较多,而具体的针对性、建设性意见较少;

(2)在从业人员的技能方面,企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较高,但共同参与技能培训的热情相对较低。在接受毕业生进厂实践时,过多考虑的是保障生产的稳定运行,并不十分乐意接受学生进厂实习。在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提供兼职教师等方面积极性不高。 (3)部分企业有与学校合作,共同举办对职工进行在职培训的愿望,但由于一个企业培训人数有限,所涉及的专业面较广,一个学校和一个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合作思路在教学组织上存在一定困难,具体操作时局限性较大,很难推广实施。 8. 企业内部对职工培训的主动意识不强,培训能力较弱

相当多的企业虽注意到应加强对职工的在职继续教育,鼓励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工艺,掌握新技术,但总体看来,主要还只是限于鼓励职工以自学方式进行。企业选派职工到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进修的主动性不够,企业内部自办职业技术院校或培训中心甚少,由企业统一组织的职工继续教育工作也开展甚少,企业培训能力较弱。另外,相当部分的企业也未将对职工的继续教育摆放在重要位置,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比例提取教育培训经费这一国家规定在部分中小企业也未得到很好的执行。这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影响。

9. 教育单位产学研的结合不够

技术发展对行业、生产岗位以及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需求必然带来变化,教育部门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变化,预测变化给企业所带来的未来人才需求,充分关注和适应行业动态,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以便使培养的人才与职业方向的关系更为密切,使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同时,要加强产学研三方面的结合度,发挥企业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优势,保证教学与最新技术同步发展,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技术为中心的、遵循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的课程体系,将产学合作渗透到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中,将课程体系与一定的职业活动和工作情景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三位一体的工作能力。但在上述方面,各教学单位的工作力度不够,产学研结合不足,造成事实上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