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你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 正文

中职教育教学不弃不气(陈玉华)

作者:信息管理 发表时间:2011-09-16

中职教育教学不弃不气

关键词:改变、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不生气、受气。

儒家祖师孟子有句名言,得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中职学校的老师,难以获得“英才”学生的机会,难以获得孟子所谓的快乐。相反,中职的学生整体素质较低,我们感受到了学生惰学、拙学、厌学的苦闷,感受到了学生上课违纪,甚至顶撞老师的烦恼。面对工作中的荆棘,如果单纯责怪学生,只能徒劳无益。教育学上有句名言,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面对难教的学生,老师要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改变,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此,本人谈谈一条理念上的改变:在遇到教育教学上的困阻时,或自己有懈怠的念头时,坚持三不弃原则: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另外,积极调整心态,不生气,即使受气了,还要会消气。

1、中职老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气”。谈到中职的教育教学,不生气的老师很少。上课时,一个40人的班级,只有三四个学生思维能够跟着老师转,多数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睡觉、讲话、玩手机等违纪现象频繁发生。面对这样的课堂状况,老师能不生气吗?中职的课堂上,老师受气的事件时有发生。学生违纪,老师进行批评教育,可是有效时间不长;有的学生不服管教,我行我素;更有少数者,故意与老师对立,使老师难堪。本人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次堂课上,一位学生上课讲话,我指出来,可是,一会儿,他又讲话,我很生气,叫他站起来,他偏不站,我更生气,便走到他的身边,拽他的胳膊,结果他没有站起来,却一扭身,跑出了教室,气得我心跳加速,脸红脖子粗。现在回想起来,不能单纯责怪学生,还要责问自己:一是有师道尊严的心态,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缺乏对学生较深的认识,没有顾及学生的面子;二是遇到问题,要讲究处理问题的有效性,该缓和的时候要缓和,而不能针尖对麦芒,急于求成,把矛盾激化了。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今,我的课堂不会再出现那样的状况,即使偶尔出现意外的情况,我也会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妥当地处理好,而不会弄得自己上课时肝火上升,下课时情绪消沉。但是,在我的同仁们身上,偶尔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师生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老师气得火冒三丈,有时仗还会打到班主任处,打到校领导处,美丽的校园一时失去了和谐。

2、中职老师在教育教学上的“弃”。有些老师因受气,而生气,继而嫌弃,放弃、抛弃学生。比如,对一些调皮的学生,老师表现出轻蔑的表情,说出讽刺的语言,一看见他,心里就烦,而不是负责任地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给学生以关爱,给学生以幸福感,这就是对学生的嫌弃。老师在嫌弃学生的时候,学生的感情受到了伤害,自己的精神也在饱受煎熬,师生之间两情相憎。反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老师不是嫌弃学生,而是赠学生以良言,自己的身心沐浴着春风,同时也感染着学生,师生之间两情相悦。有些老师上课时,学生睡倒一大片,或者课堂像一塘老鸭,乱糟糟的,他却不管不顾,照讲自己的课,或者背着手,踱着步,等着下课,这就是对学生的放弃、抛弃,这是老师不负责任的表现,有违老师的职业操守。如果,学生家长看到了这一幕,他们会说老师在误人子弟,一个老师被评价为误人子弟,那是做老师的最大辱耻。

3、中职老师在课堂上要实现不气、不弃,要清楚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关于中职学生对课堂的需要,浙江金华市教育部门作了有关调研,梳理出三条,我认为言之有理。一是教学内容难度适宜,即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学得会;二是教学内容实用,比如现烧就能现卖,学了就能派上用场;三是教学过程有趣,老师能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面对学生难教的现实,再想想学生的需要,很显然,为师一面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学校安排的教学内容、老师执行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牛不喝水强按头,那是强人所难,劳而无功。对中职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只能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想办法适应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曲高而和寡,对牛弹琴。作为老师,我们虽然无权决定开什么课程,但在教材内容的取舍、整合上,在教学的理念、方法上,有永远也开拓不完的境地。要变,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迎合学生的需要,努力让学生满意。只有学生满意了,老师才能满意,老师才能少生气,不受气,对学生三不弃。

4、中职老师在课堂上要实现不气、不弃,要加强和改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学生观,尽管一些学生素质不佳,表现不好,但他们毕竟是祖国未来的一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他们同样也是父母的心头肉,关涉到党和政府所关心的千家万户的安宁、幸福。我们一定要看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一定要重视学生,切不可掉以轻心地对待后进的学生。其次,要能够理解学生,许多学生是课堂理论教学的不适应者,他们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却还被要求规矩地坐在教室里,这类学生本身也很苦恼,老师对他们不能要求过高,而要过高地要求我们自己,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让难教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有所提高。再者,要有一个评价学生的科学观念,做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验,有些在学校表现不好的学生,经常惹老师生气、挨老师批评的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却成为了同学中的佼佼者,成为了最给老师面子的学生。评价学生,老师着眼学生的现在,更要放眼学生的未来。当老师面对难管难教的学生,想到他将来会成为有用之材,还会生什么气呢?还会有什么理由放弃学生呢?

5、在不气、不弃理念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相同的风景,不同心情的人,感受不同。对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老师在不同的理念指导下去处理,会方法不同,效果不同。以一次课堂监考为例。该次考试为开卷考试,可是,有个学生拿到试卷,一会儿,他就要交卷,我说考场规则,半个小时后才能交卷。他也配合,无奈而又耐心地坐在那儿等着。要是机械地理解严师出高徒的育人理念,我会骂他一通,“什么学生,竟然把书都弄丢了,开卷考试,连书都不准备。”这类指责,他经历的次数太多了,我再多批评一次,对他不会有什么教育良效。在新理念指导下,我没有生气,心理充满了关爱,从下一场参考的同学桌子里找出书,送到他的手里。我听到他接过书的时候,嘴里轻轻地说了声“谢谢”,在他交卷的时候,又轻轻地说了声“谢谢”。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脑海都充满了暖意、欢欣,充满了被“不上进学生”的感动,被自己行为的感动。虽然那个学生在我的关爱,督促下,付出努力去做试卷,结果还是没及格,但他接收了老师所发出的关心、期待等积极情感,也反馈了相应的积极的情绪(他两次说了“谢谢),作为教育,要加上情感分,他的教学成绩没有及格,但他的教育成绩及格了,他的综合成绩及格了。还是在这次考场上,有个学生望着试卷无从下手,我说:“平时不努力,现在着急了吧?”那个学生却说“太简单了,做它没趣”,此景要是回到几年前,我肯定生气,不中听的语言会脱口而出:“油嘴滑舌,煮熟的鸭子——嘴硬。”可是现在,我却看到了该学生机敏的特质,不言输的精神。学生遇到困难,就表现出可怜兮兮、垂头丧气的样子,未必是个人良好品质。于是我就带着幽默口吻回敬一句:“有志气,补考的试卷有趣。”如此处理,实现了 “三不弃”宗旨,我相信该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试卷,而并不是像他嘴上所说,会做却不做。

从大家认为是好老师的身上看,他们很少抱怨学生,也很少看到他们被学生气得够戗的样子。办法总比困难多,中职老师应该多想办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做到教书育人,成人达己。佛家有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作为中职老师,能够对后进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不生气,能够始终不渝锲而不舍地教育后进的学生,不也是在构建崇高的师德之浮屠吗?不也是很快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