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徽化工学校2003—2005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教代会

材料之二

安徽化工学校2003—2005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草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今后五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学校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的关键,关系学校的兴衰成败,关系学校发展的重要工程,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为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学历层次高,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促进我校整体水平提高,跨入一流职业技术学校的行列,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具有自身特色的、有一定影响的职业技术学校,使我校的教师队伍在职称和学历上有显著的提高,造就一支能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校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截止2003年底,学校共有教师89人,其中高级讲师39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3.8%,讲师(实验师)43人,占总数的48.3%,教员7人,占总数的7.8%;在职参加硕士学位课程班进修的教师9人;教师平均年龄为44岁,中年教师占绝大多数,40岁以下教师34人,占教师总数的38.2%。教师的职称、学历等具体情况参见教师情况分析表。

(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教师学历总体偏低。学校教师现有中在职以同等学历参加硕士学位课程班进修的教师9人,仅有1人获硕士学位。这同我们努力创建高等职业学院所需达到师资队伍学历目标(教育部规定教学型的本科院校硕士的百分比达到50%以上的平均水平),差距明显。

    2、各学科间职称结构分布不尽合理,高级职称教师在各学科间的分布也不平衡,而且高职称教师年龄偏高。39名高级讲师中年龄在50岁以上(含50岁)的有15人,40--50岁之间为18人,37--40岁之间6人,高级职务的老化问题在我校比较突出;

    3、学术梯队建设薄弱。各学科的学术梯队尚未形成。

    4、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我校现有专任教师89人,真正在岗专职教师仅仅62人,双肩挑教师27人,截止2003年初,我校的师生比已经达到了1:28.8(2004年若实现1400人招生计划,则师生比将达到1:37.5),随着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师资缺乏压力将更加显著,教师队伍亟待充实。

    5、学科带头人机制尚未形成,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少数教师教学、科研精力投入不足。有的教师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之中,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有的青年教师缺乏授课经验,极少数教师缺乏勤奋工作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的成长缺少应有的责任心。

    6、教学保障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师经济收入偏低。由于我校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加上住房、待遇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年来师资队伍不太稳定,近年来有一定数量的高职称人才外流,严重制约我校的发展,目前教师队伍尤其是重点人才的稳定工作仍十分艰巨。教师居住条件也不很理想,住房面积普遍较小;科研条件较差,图书资料不齐,仪器设备总量不足,档次低,开展高水平研究困难。

教师情况分析表

 

 

 

 

 

 

 

 

 

      

        项目

  人数

 

类别

 

学 历 情 况

职 称 情 况

 

 

研究生

本科

专科

中职

其他

高级

中级

初级

其他

基础及专业教师

基础课

30

5

18

6

1

 

10

18

2

 

专业课

53

4

40

6

3

 

29

22

2

 

小  计

83

9

58

12

4

 

39

40

4

 

 

比  例

100%

10.8%

69.9%

14.5%

4.8%

 

47.0%

48.2%

4.8%

 

 

实习指导教师

6

 

 

6

 

 

 

3

3

 

 

比  例

100%

 

 

100%

 

 

 

50%

50%

 

 


二、    我校师资队伍发展规划

(一)2003—2005年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应紧扣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根据办学质量优先,适当扩大规模的原则。到2005年,我校在校学生数将达到0.3万人,较2003年底净增0.9千人,学科与专业建设也将相应发展,并为创建安徽化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创造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应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进行。

    指导思想:以创建安徽化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学风和师德教育为突破口,稳定队伍,增加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教风严谨,师德良好,学术水平较高,基础扎实,奋发向上的师资队伍,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师资队伍发展规划

    1.师资队伍总量规划

    根据我校2003—2005事业发展规划,到2005年,学生在校生总数将达3000人,按师生比1∶25计算,到2005年我校专任教师总数将达120人,每年需净增专任教师约5--8人,基本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2.师资素质提高计划

    随着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未来几年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线变革的关键时期,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授课将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必须加速知识更新,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到2005年,全校45岁以下的教师中应有50%以上能熟练运用外语查阅学术资料;50岁以下的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开展科学研究,50%以上教师能独立制作教学课件,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师资结构优化计划

    根据我院目前师资结构的特点,重点强调师资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优化。

    (1)学历结构:到2005年,具有研究生学历(包括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占教师总数的15%以上,积极鼓励35岁以下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2)职称结构:大力提高高级职称在我校师资中的比重,同时注重高级讲师的素质,稳定讲师在教师中的比重,到2005年,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及初级职称人员占全校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分别为33%、40%与27%。

    (3)学缘结构:在引进和接收新教师时,适当调控师范学院毕业的教师和工科院校毕业的教师人数比例,调控教师的学科人才比例,到2005年,基础类教师比例调控为30%,化工类教师调控为26%,机电类教师调控为26%,专职实践类教师比例调整至18%,优化我校教师的学缘结构。

    4.师资培训计划

    为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必须加强师资培训计划的统筹安排,突出计划的合理性,保证实施的连续性与协调性,几年内,着重在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研究生课程进修、同等学历硕士课程培训,到2005年,计划对教师岗位培训80人次,计划安排研究生课程进修10--20人。

    5.师资和人才引进计划

    有目的、有条件地引进各种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年轻有为的人才是未来几年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处理引进与稳定、引进与自主培养的关系。未来几年,力争每年引进硕士生1—2名,每年引进本科毕业生5—8人,所谓“筑巢引凤”。加大投入,创造有利条件,营造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引入真正的人才。

三、实现我校师资队伍规划的主要措施

    1、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职业教育法》等政策法规,学习时事政治,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热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做合格的人民教师。重点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主人翁意识,做到教书育人。学校将对“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予以表彰。加强国际国内形势的教育,帮助教师确立政治意识、国际意识、大局意识、科学意识。加强现代教师职业观的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提升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的理性认识,增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让教师师德成为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楷模。

    2、加强领导与管理,狠抓落实。要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全校的核心工作,建立领导与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定期研究、检查、督促制度。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具体建设规划。

    3、加强师德培养,增强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考核细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倡导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反对学术急功近利和虚假浮躁,树立优良的学术风气。形成激励机制,对模范履行师德义务的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与教师的职务晋升、评优考核、干部提拔及提供高层次业务进修等直接挂钩。完善监督机制,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设立“师德信箱”,建立师德监督网站等各种渠道,对教师师德起到示范和警戒作用,鼓励教师不断自我加压,严格自律,以达到慎独的境界。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制定《教师师德评估标准》,把师德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体现师德规范和善恶标准,既有教师的自我评价,又有社会评价,还有学生评价,使学校对教师师德的评价更科学、更完善,更全面。

    4、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实行优惠政策,营造良好氛围,引进高质量人才;努力做好培养工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不定期举办各种校内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5、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以上学位,每年至少有5名以上教师参加硕士以上学位学习,使教师在学历层次和学术修养上不断充实和完善。

    6、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能力培训,新分配来的教师要安排半年脱产社会实践,专职教师每三年要有半年的社会实践,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培训考取技能证书;二要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三要制定有利于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确认和待遇各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激励机制。努力创新方法,开辟渠道,多途径多方位培养一支适应学校发展教育理论基础扎实、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方法上采用:

①依托上级师资培训部门进行教育理论培训。

②选派教师参加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的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③建立校内培训基地,进行纵横交叉培训,利用三类教师之长补其之短。

④以“干”代培,在“实战”中锤炼。

⑤选派教师去企业等相关机构进行脱产培训。

⑥聘请专家来校进行定期培训。

⑦建立自我培训机制,通过自学自培 ,不断提高完善。

    7、进一步加大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力度。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考察和培养。通过课程改革、校本教材研发、重点专业和学科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教学科研等项目以及对口支援、挂职锻炼、高层次学历进修等手段,搭建舞台,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和科研开发以及高学历进修培训上给予大力支持,在精神上、在物质经费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使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提升自身素质。要制定学科带头人评选和管理办法,对那些在本学科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教师加任务、压担子,并给予一定的项目经费支持,激励他们在学术上不断进步,尽快成熟起来,成为社会知名专家。

    8、挖掘教育潜力,把符合条件的同志充实到教学科研工作一线。学校分配制度改革要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鼓励具备条件的非教学人员转到教学科研岗位上去,缓解教师紧缺的矛盾,确保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9、制定外聘教师管理规定,加强外聘教师的管理,建立外聘教师信息库,按程序办理正式聘任手续,保持外聘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制定外聘教师考核和奖惩办法,保证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

    10、实行客座教授制度,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任我校客座教授,定期来校讲学、指导,引进外部学术资源,迅速提高我校整体学术水平。

    11、保证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足额到位,专款专用,确保各项措施顺利实施,严格管理师资建设经费,不断提高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

    1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项管理措施,逐步制定、完善一系列适应新时期教师队伍管理的规章制度,促进我校教师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 规范化。

    13、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校管理机制,改变现有管理模式,全面实施教师岗位聘任制,不断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新型人事管理体制。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人、按人评价、按评取酬”的原则,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师职务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通过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立受法律保护的合同关系。按教学科研任务设岗,竞聘上岗,按贡献和任务付酬,努力形成有利于一流人才成长的环境和人才辈出的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是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学校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要增强“发展教育,教师为本”的观念和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关心教师成长,乐于为教师服务。要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建立与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联系制度。各级领导要与教师交朋友,做到知人、知情、知心,把拴心留人落实到实处。发挥老教师的“人梯”精神,使他们进一步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积极倡导“同行”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大力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建立起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活泼的学术氛围,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要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完善学校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学校重大事项和重要政策的出台,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做到民主决策,充分体现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全面实施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工作是学校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教师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景。全校上下要充分认识师资工作的重要性,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各教研室要根据学校总体师资建设规划,制定本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年度计划,将学校的总体规划逐级分解,落到实处。师资队伍建设实行目标管理,将完成任务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方面。学校定期召开师资工作会议,检查师资规划执行情况,研讨师资队伍建设出现的新问题,交流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全面实现。

    建设一支高素质、优化精干、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学校各部门、广大教职工应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把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ΟΟ四年八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