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我校教改工作的原则建议

    1.教育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在新形势下已有所调整,强调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正在成为劳动者的终身过程。这一切都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有良好的适应性,通专多能,而具有良好的思维、判断、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成为“可培训”的人而不仅仅是“培训过的人”。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灵活地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法,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运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建立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艺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框架安排上,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使受教育者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2.工作任务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是一二个人所能完全承担的,需要全体同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协作,需要大家的群策群力。同时此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应有“三定原则”,即定人员、定任务、定工作计划与时间进程。教改工作初步任务分工与安排见附表。各教研室应根据各自的具体任务,组织人员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认真策划,专题研究,拿出具体的计划,经校领导同意批准后,谨慎实施。

    3.关于课程改革  课程课程的改革建设有许多更具体的问题与矛盾有待在工作中加以解决。如:教学内容有限与科学知识内容无限的矛盾,教学时间有限与学习内容增长的矛盾,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矛盾,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矛盾,宽与专的矛盾,全面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职教课程改革建设中更为明显。怎样来具体改革建设职教课程,不同类型专业有不同的情况与要求,但是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

    1.育人为中心 育人为中心,包括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文化素质、专业才能、职业道德、公民素养,等等。当然,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生就业并由此促进社会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是重点。因此育才与培养学生专业相统一才是课程设计的重点。但毕业生也是社会成员,职业道德与人所应有的素质必须得到保证,因此育人使学生全面发展又是课程设计的根本。教育部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实施素质教育列为一项世纪工程。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是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并举  时数有限使课程设置因科目众多与内容庞大而困难重重。在此方面,有精简内容和减少科目两方面思路,即贯彻“够用、必须”够用为度思想和实行综合课程思想,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思路。但不能只在课堂上做文章,应从学校教育教学整体上来考虑。学生在校时间较长,课堂教学只占了其中一部分,而其余时间的利用并不充分。为此,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与安排,把其他可以利用的时间利用起来,以生活化的形式把一些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播与渗透,使之积极参与,这不仅可缓解时数紧张的矛盾,还可以收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育效果。当然,要这样做,就要破除一些错误观念,如认为潜在课程是一定不能作计划,不能搞设计,教育教学一定是极其严肃的单向“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教学只能在正式的课堂上才能进行和完成,课堂之内才可言学习,等等。

    3.课程教材改革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长期以来,不少教材过分重视学科体系和学术性,深奥晦涩成了教材的一大特点,改革教材应作为教改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中,要力改这种陈弊,教材让学生能看懂、能研习。不仅如此,课程教材要重视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习后,不只是得到必须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获得宝贵的学习研究方法。这样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尊重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发挥他们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样还可以使教师在更高、更深入、更全面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使学生有更大收获。

    4.不仅强调针对性,而且要有一定的适应性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针对性,是指课程应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对应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课程适应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课程能基本满足多种岗位或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指有较宽的基础,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应针对专业要求来设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注意普通文化课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各类课程都要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能力训练的范围要拓宽。在改革旧课程体系、开发新课程体系时,应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克服课程存在的内容太多、程度偏深、陈旧落后、脱离实际的弊病。

    5.力求课程结构模块化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点:一是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二是便于实现不同层次教学阶段的课程衔接;三是采用“综合模块”促进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沟通;四是通过模块的合理组合,以利于形成一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前,比较适合职教的课程模块化有以下几种:“综合课程模块化”,将整合课程根据螺旋式发展阶段,划分成若干级模块;“集群式模块”,即“宽基础”模块加针对性强的“活模块”;“学习包式模块”,即对应于某一专业能力的模块。

    课程是学校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全面、系统地进行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

4.关于课程体系改革   教改中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传统的以“学科本位”课程论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的弊端,要以“能力本位”课程论为主导,广泛吸取现有多种课程观之所长,考虑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价值取向。建立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艺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体系。具体目标应考虑:

    第一,突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第二,解决职教课程中长期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第三,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训,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

    第四,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在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强调“能力本位”课程论的主导地位,主要应体现在:

    ①以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能力需要来精减课程内容。

    ②课程体系以事业能力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普通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要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结合起催化作用,促进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轴心,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真正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是把以应用技术为主体的理论教学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理论教学中有实训内容,实践教学中有理论讲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规律,灵活地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法,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运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通过职业岗位调查和职业目标分析,弄清本专业覆盖的岗位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及其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然后,通过教学分析,按各种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关联性和可融合性,遵循教学的特殊规律,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5.关于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中,应注意“宽基础、或模块”概念。“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是根植于市场经济又服务于巾场经济及其人才需求的。“宽基础”是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的全面性。同时“宽基础”的提出来源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之上的。它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现行的职业教育为高中段的中等职业教育,起点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PGN0006B.TXT/PGN>程度的应、往届毕业生。从生源结构上看。职业学校的生源一开始就划定为高中漏或学习较差的学生。特别是中专不包分配后,学校已不存在录取分数线问题。生源水准下降,生源人数减少,进一步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生源水平的差距。

    从教育培养目标上看。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受培养者应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PGN0006C.TXT/PGN>

    而“活模块”要求在课程内容设置中不仅吸收国外多种课程模式的优点,尽量避免其缺陷,而且应吸收了我国以学科为中心的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的长处等,形成既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需要,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活模块”中的每一个“大模块”是针对某一个职业的多项能力定向教育,是让受教育者掌握从事一个职业必需的学识、技术和能力,它主要来源于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工种标准。“活模块”充应分体现“活”的特点:

    1.专业“活”:不但可根据已开设的专业来建立一个职业群,确定几个或十几个相关专业,在每学期或每年还可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和本校实际,推出新专业,组成新模块。能真正按市场经济需求,灵活变化专业。

    2.层次“活”: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能力的差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实施的教学方法。模块层次可分为升学模块(高考,对口,成人三个层次);就业模块(高层次多证,一般层次少证)。

    3.课程“活”:高新技术的发展,决定了职业学校的课程内容必须更新,新的课程不断产生,充实着模块的内容,陈旧的教学内容也相继在模块中消除。只有在这种不断地淘汰与更新中,才能使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4.主体“活”:学生可以根据本人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个性特点及个人的学习基础、精力、求职意向等选择模块,也可以在学校为本届学生推出的模块组合中任意选择,“活模块”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5.管理“活”:由于职业群中相关专业模块的增多,多层次教学的出现,选修(必选和限选)课程和课时的增多,应在教学计划、授课安排、成绩考核、毕业分配等方面都在形成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也逐步走入现代化、科学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6.关于讲议编写  总体原则:全面准确的领会教育部《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文件精神。以此二文件为原则依据。

    1.定位准确:培养目标应准确定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及中初级专门技术人才,从整个中专学生在人才定位和就业地位中下移这一实际现实出发,要降低理论,建立技能体系。

    2.要注意面向:以往中专教材针对对象是四年制学生,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中专现在以三年为主体,兼顾四年。因此教材中应体现出这一面向问题,即以三年制中专为主要对象,兼顾四年制学生。

    3.要突出特色:教材在内容取材和编写上,要贯穿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要突破以往的以学科体系为本的思路。要浅一点、宽一点,实践性强一点,实践课时要占50%的比例左右。对理论方面上的内容,在可要可不要的情况下,原则是不要。

    4.编写中要体现出“四新”原则:即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要有新意,要反映出新技术、新发展,而不能只表述历史,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不能只强调难点和重点,教材内容组织时可以安排一部分内容作为阅读理解内容。

    5.教材要富有弹性:教材应适应灵活的教学要求,要适应今后的工学交替、学分制、模块化教学、分阶段学习等多样的教学制度。

    6.编写方法:要研究职业教育规律和教材编写规律,应借鉴各类教材的成功的编写经验,要借鉴以往技校教材的编写经验。尽可能采用一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7.重视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结合,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要化有利于教师教学为有利于学生学习。

    8.要注意技能教学的分量,从讲授型向技能训练型转化。

7.相关注意点  为便于教学和管理,2003年学校已对全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予以统一(主要是针对于文化课),此次在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各专业仍应注意各文化课在课时安排方面的统一性。调整的主要内容应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时安排与衔接,同时注意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分配。

 

                                                      教务科

2004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