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两会特稿: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为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温总理的讲话使职业教育成为今年“两会”上的一大亮点,包括重新定位职业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等内容,引起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他们认为,职业教育的成败,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途,又好又快发展不能没有基础广泛、内容一流的职业教育为后盾。 “职业教育太需要了,也太重要了” 2005年9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视察时的一句开场白,赢得了师生们热烈的掌声:“职业教育太需要了,也太重要了。”职业教育究竟何等重要?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可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前不久,长沙某大型企业集团月薪五千元人民币招不到技术工人的新闻,一度成为百姓议论的焦点。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即失业一直是摆在众多学生和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市长谭仲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部地区劳动力密集企业比较多,很多企业在招收普通的工人即“技工”的时候比较困难,究其原因是受到过正规职业教育、有实践经验的人比较少,而企业需要的正是一些上手快、操作能力强的员工。 另据贺荣光代表介绍:“中专变大学,技校消失,职业教育衰退严重。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并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时,没有强大的职业教育支持,出现技工荒是必然的。”“我所在的船舶制造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随着造船工业的快速发展,新增船厂越来越多,甚至出现行业内互相‘抢人’的现象。”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就业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难题。目前,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左右,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促进社会就业,必须发展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 张庆成委员多年来关注“三农”问题。听完温家宝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他显得很兴奋,“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技术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给农民们吃了定心丸。张庆成委员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已经四五年了。经过在四川的深入调研,他发现,一个建筑工地的小工每个月能挣500-600元左右,而经过电工、电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后收入可达1200-1400元左右。他说,这就是农村职业教育发挥了作用。另外,转移的人口都涌入城市里去也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应通过职业教育转移到农产品深加工等涉农企业,这要求政府要加大扶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 甘肃会宁县的人大代表王锡武说:“在我们那,好多孩子上了初中也上不了高中”。因此她认为加大西部偏远区的教育力度,特别是职业教育非常有必要。“农村的基础教育国家加大了力度,但多数上完初中的学生上不了高中,相当一部分要回到社会,所以国家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要加大力度,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一技之长。否则,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要出去打工,主要是靠拼体力,如果加强相应的职业教育,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就能够更好地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城乡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有上百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而社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很大,近些年来一直供不应求。职业教育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可为扩大就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为何总是难以突出“重围” 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应跳出老观念。很多地方,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学院,都有一个略带黑色幽默的简称:“技校”或“技院”。社会上仍相当普遍地存在鄙薄、歧视职业教育的思想,职教的社会认知度仍然很低,很多人在内心看不起职业教育,认为“上职校的是差等生”、“低人一等”,千方百计地争走高考的“独木桥”,上职校往往是无可奈何的最后选择。 而西方很多发达国家,10年前就已经实现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渗透和沟通,淡化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差别。就是说,读完职业教育学校以后也能上普通大学,上完普通大学以后也可以去读职业教育。但我们国家的情况是,大学毕业后去读职业教育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职业教育向普通学历教育的过渡就比较难。 全国政协委员陈益群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社会把“白领”和“蓝领”当作两类不同的社会群体,两者之间差距很大。一个有着可观的收入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另一个却是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人才观重视的是高学历。我们曾经片面地理解“尊重知识”,形成了“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偏见。其实人才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科学家、政治家、教师、医师是人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在某一行业里做得特别好的也是人才,劳动一线职工中也拥有大量的人才。只有人才观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才能走出困境。 二、政府、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都“大撒手”。从表面上看,技工短缺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带来技能型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但从深层次来说,则是政府、企业、学校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都“大撒手”造成的。 首先,从政府方面来说,政策误导和投入不足导致我国职业学校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在当前政策的导向下,高中以及高校的扩招对职业学校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甚至不少地区建国以来积累起来的职业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毁于一旦,全国范围内有相当一批数量的职业学校因无法招到生源而被迫停办和倒闭,而不少国家和地方的重点中专则被戴帽升格为普通高校。 其次,从企业自身来说,对技工的培训投入不够,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技工的短缺。天津市政协委员、冶炼厂副总工程师叶武贤说,现在的企业需要技工,但是企业又对自己工人的技能培训缺乏积极性,不愿意自己花钱将自己的工人培养成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而喜欢从市场上挖,这种做法对于企业的短期发展来说效率很高,但对企业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对上海、浙江、黑龙江、吉林一市三省调研后发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行业企业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很多地方面临着一方面是技术工人与高技能人才紧缺严重,另一方面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断弱化的矛盾局面。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资源流失严重,如何实现“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也还没有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如何让职业教育春天不再遥远 目前参加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职业院校已达1000多所,企业达2000多家,覆盖的学生和学员超过300多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地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资金达到30多亿元。2006年11月23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中国职业教育振兴论坛上说,“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将投入140亿元专项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五大项目”建设,争取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300万人左右,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比例保持在一半以上。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在持续推进,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还应受到更多的“关照”。 陈益群委员认为,“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都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政府投入、教育部门经办、全日制的学历教育。”这种状况距离“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还有很大差距。 “企业如果不参与,职业教育就不会有大的发展。”甘肃省政协副主席俞正委员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就要监督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充分调动企业及社会资源投入职业教育,部委、行业、企业要切实制定学习型企业的规划、举措。 除此之外,缺乏足够优惠的政策吸引民办资本进入职教,也是目前影响职业教育的一大体制性障碍。“民营资金是否能进入职教,关键看进入的门槛有多高,或者干脆不设门槛。”张庆成对此很有卓见。张庆成认为,要继续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村职教,政策上要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保证他们有一定利润,增强吸引力。 天津市宝成集团董事长柴宝成委员认为,“除了民营资本准入方面缺乏吸引力外,职业教育分属教育、民政、劳动等部门多头管理,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等,也都是职业教育发展要破解的困境。”政府要制定职业教育长期发展规划,加大主导、统筹力度,逐步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教育、就业、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等诸多问题的绝好突破口,从这里启程,相信不久的将来,考大学将不再成为众人争挤的独木桥,新农村的农民也可以告别只凭体力挣钱的“农民工”待遇,企业也不必再为缺少技术工人而缺乏创新能力。 (摘自中国职业与成人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