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你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 正文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初探

作者:信息管理 发表时间:2009-04-11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初探

“双向行为——能力建构”的方法模式

安徽化工学校    开俊

(246005)

所谓“双向行为——能力建构”的方法模式,是第一层次的、原理性的教学方法,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双向行为——能力建构” 的理论依据

1、依据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立在学习理论上的许多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如“行为引导式”教学法就是双元制教育模式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提出的一种现代职教思想。它提出了教学应从理论培养向实践性教学转化:从示范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是要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很宽的适应面。专业知识能适应全国不同地域的要求,专业技能具有开阔的工作前景,专业理论知识能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2、依据之二——CBE职业能力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建构。CBE以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掌握能力的表现作为衡量教学进程的基准,以学生人个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是近年来国际上相当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

CBE以能力为本,教学目标与就业岗位的要求密切相关,强调培养实际的工作能力。CBE目标明确、具体,就业的针对性强,教师和学生对预期要达到的结果都很清楚,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密切结合,保证了学员学到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有利于学员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好的成效。

3、依据之三——主体教育与合作学习理论。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主体教育的核心是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教育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主体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一条重要途径。

“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互动,彼此依赖,相互帮助,兼顾个人绩效及完成整组共同目标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是以师生互动、人际的和谐去创造积极思考、探索的氛围,使学生快速获取知识与技能,从而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实用型人才。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以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体系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与技能加以诠释,透过有目的的思考和与他人讨论,修正观点并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小组内,不同观点所产生的冲突与对立可帮助小组成员的知识技能体系重整和建构。

4、依据之四——“信息传递——接受理论”与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采用,对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是利用直观、动感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二是人机对话学习方式,便于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和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进度,增强了学习动机。三是锻炼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而转换了角色成为咨询辅导员。新的教育技术开拓了个性学习的途径。

5、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现代教学方法。当今,“方法系统”、“方法结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方法单元”等提法越来越多。教学方法系统观是对教学方法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二战后,国外涌现出许多以发展学生智能为核心的综合性或复合性的教学方法。

我们借鉴了这种思路,在理论上重视系统和综合,在实践上探索“方法群”的结构模式。

探讨专业技能教学方法群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生长点。因为,专业技能及职业的定向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环节,是所有专业教学的基本特征,职业技能形成的共性规律决定了方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所以必然有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教学方法。但职业教育又是多因素、多专业、多规格、多类型的最为复杂的教育系统,它与经济部门劳务市场有直接的联系,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不同产业的上千个岗位和工种,职业分析是各专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源泉,也是确定具体方法的重要依据。正因为各专业操作技艺、心智技能各具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必然有所不同。

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各相关要素之间、教与学的不同对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不同内容之间、不同手段形式之间方方面面的认识及技术上的组合。任何单一的方法都不能成为最佳的万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只能是具有互补效应的方法群。

(二)“双向行为——能力建构”的运行程式

“双向行为——能力建构”作为原理型教学模式,它更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更要体现“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同时,在模式的设计上,注意系统性、主体性、实效性和简约性。所以,我们把“双向行为——能力建构”的运行程式归纳为四个阶段(或环节),即:

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发现问题——互动协作迁移——职业能力测评。

(三)“双向行为——能力建构”的操作意义

1、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创造实际工作环境或学习背景,建立与生产实践近似的学习组织(或有利于认识事物规律的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学习、实训任务,解决实际问题。有了实践教学的足够学时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不同程度地获得提高。行为导向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互促的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是以每个学生的实践(学习)活动为基础,以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增长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积极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是被动的以模仿为主的学习,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大多采用班级内的小组工作法,学习者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这种近似真实的社会职业交往活动中,师生的互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实践,都将有效地建构起职业必备的能力。

3、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根据工作任务进行有效筛选;按照工作(学习)任务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主动思考并从指导者或合作者那里及时得到帮助和启发;积极参加有思想交锋的讨论或探索;以坚毅的精神去独立解决问题;自觉运用质量标准评价自己,接受客观评价并转化为再学习的动力。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根据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每一次教学活动的任务、目标及质量标准;事先组织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恰当的组合(教学设计或单元课程设计):根据“人本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全面素质培养融合在教学活动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物质与精神的);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及时、恰到好处的点拨与帮助;随着教学活动进程的深入,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针对学习者的状态提出新的认知目标(学习任务)。

5、方法与手段的配合是学习的催化剂。所以在手段的选择上要把握媒体对感官刺激的最佳效果,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化的手段都应以实际效果来检验。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多媒体、网络化、远程教育手段的应用方法,让手段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方法,最终服务于学生。

(四)“双向行为——能力建构”教学模式的扩展和实用价值

“双向行为——能力建构”教学模式是原理性教学模式,它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都适用,但是,需要教师对模式的应用程式进行创新性设计。设计(或调整)的要点是:

(1)了解专业、学科、学习任务的教学特点,探索符合本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能力形成的个性化的运用程式。(2)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可将运行程式进一步细化。(3)学会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把握教学活动的顺序、节奏、密度、效绩。(4)突出教学特点,可对某一方面进行强化,使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时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如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环境的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检测评价方法等。